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西北大学樊海明教授团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资助

浏览量:时间:2023-09-21

由我校樊海明教授带领的中方团队与新加坡国立大学Bay Boon Huat教授带领的新方团队合作申报的“肝特异性纳米对比剂研发及其双靶点协同作用的早期肝癌成像机制研究”获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资助,项目直接经费210万元。该项目是樊海明教授团队自承担原创探索计划项目后获得的又一重要项目。

(樊海明教授团队)

原发性肝癌是全球最常见的、高致命性肝脏恶性肿瘤,依据最新统计数据,我国肝癌发病人数居世界首位,肝癌的早期诊断是提升患者生存率和改善预后的关键。与其他癌症不同,肝癌是唯一仅通过影像即可进行临床诊断的恶性肿瘤,而磁共振肝胆成像被认为是最灵敏的肝癌影像诊断手段,其中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决定了磁共振肝胆成像对早期肝癌诊断效果。然而,目前临床应用的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主要为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存在信号增强低,特异性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早期肝癌精准诊断的需求。

(项目关键科学问题)

樊海明教授团队通过长期攻关,将肝细胞亲和性的准顺磁超小锰铁氧体纳米颗粒和特异性的乙氧苯配体结合,构建了双靶点协同靶向肝细胞的新型纳米对比剂(MnFe2O4-EOB-PEG),突破了现有临床磁共振肝特异性对比剂灵敏度和特异性不足的瓶颈,该纳米对比剂可通过OATP1和SLC39A14双靶点协同作用实现快速、灵敏、高分辨的磁共振肝胆成像,为肝癌早期发现提供了新的影像诊断工具。然而,MnFe2O4-EOB-PEG对比剂双靶点协同的构效关系及其肝癌分子成像规律目前尚不清楚,限制了其早期肝癌影像诊断应用。

(樊海明教授研发的肝特异性纳米对比剂被陕西新闻联播报道)

对此,本项目拟从肝特异性纳米对比剂宏量可控制备,双靶点协同靶向的构效关系,肝癌分子成像规律,纳米对比剂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等方面开展研究,阐明其双靶点协同作用机制,并推动其临床转化,为新型肝特异性纳米对比剂在肝癌等重大疾病的早期影像诊断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对提升我国临床肝癌干预效果和改善总体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新加坡国立大学Bay Boon Huat教授来我校交流指导)



樊海明教授简介:

樊海明,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西北大学纳米医学与工程中心主任, 西部资源创新药物绿色智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为国家级人才项目获得者、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陕西省创新人才入选者、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长期从事纳米氧化铁与精准磁诊疗研究,针对肝癌磁共振成像早期诊断,原创准顺磁氧化铁对比剂,发展灵敏、特异的准顺磁T1增强成像体系,国际首次实现了高分辨、快速的大动物增强肝胆成像;针对临床肿瘤磁热介入治疗疗效差的问题,国际首创高效的涡旋磁热疗剂,自主研发了精准匹配的磁热疗新设备,发现磁热抗肿瘤免疫新机制,建立了高效涡旋磁热治疗新体系,有望将临床治疗剂量降低一个数量级;发展了神经纳米磁调控新技术,国内首次实现了磁热神经刺激对活体大鼠行为调控。研究成果近5年以通讯作者在包括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dvanced Materials, ACS Nano, Biomaterials, Advanced Science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 45篇;主编《磁性纳米生物材料》专著1部;授权发明专利9件;研究成果分别获陕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兼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纳米医学和工程分会候任主委,Progress in Biomedical Engineering期刊副主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评审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