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由我校科技处、校科协主办,食品学院承办的“西北大学创新论坛”第一千六百四十一讲和一千六百四十二讲在太白校区举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金华研究员、刘嘉玮博士应邀来校,分别为师生作了题为“生物地磁学交叉与前沿:来自趋磁细菌研究的启示”和“微生物纳米矿物界面调控及应用”的报告。我校相关专业师生代表参加了报告会。
刘嘉玮博士在报告中指出,微生物是地球上出现最早、种类和数量最多,代谢功能最全的生命形式。在与地球长达三十多亿年的协同演化过程中,微生物矿化一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一方面,通过矿化作用,推动了地球元素化学循环,并参与了地表环境改造。另一方面,很多微生物利用其形成的矿物,感知外界信号、应对环境变化或适应极端环境。而微生物纳米矿物界面是地球上最小的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场所,是理解生物矿化、生物地磁等地球化学或地球生物学理论基础的重要模型。但是,自然形成的微生物纳米矿物界面的结构单一,大大限制了其应用潜力。通过使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对微生物纳米矿物界面进行了功能化修饰,通过构建微生物/金铂纳米酶、微生物/普鲁士蓝等界面,提高了纳米药物对肿瘤的靶向杀伤能力,同时降低了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毒性,实现了肿瘤化学动力学和免疫联合治疗,为癌症的精准医疗提供了潜在方案。
李金华研究员在报告中指出,生物地磁学是地球物理学与生命科学的新兴交叉前沿科学,研究地磁场与生物圈相互作用过程及共演化规律,为探索地球深部与表层过程耦合关系提供了新途径,因而也是地球系统科学的主要方向。趋磁细菌可能是地球上最早出现能同时响应地磁场和合成纳米磁性矿物的生物类群,磁小体化石是古趋磁细菌及其代谢活动的直接证据,能记录古环境和古地磁场信息,是开展地磁场-环境-生命相互作用过程及共演化规律研究的理想材料,因而是生物地磁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他介绍了其课题组在趋磁细菌生物矿化和磁小体化石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介绍了现代环境中未培养趋磁细菌的综合研究体系和地质记录中磁小体化石的综合识别方法,以及在纳米磁性材料生物仿生及应用方面的应用前景。
报告结束后,两位专家与在场师生分享了他们丰富的科研经历。
李金华作报告
刘嘉玮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