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西安市科技局发布了2023年西安市秦创原建设典型案例,我校“五个三”模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成功入选。
“五个三”模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近年来,西北大学立足综合性大学的特色优势,搭建促进成果转化“五个三”工作模式,即:以“三项改革”为引领,以“三类服务”“三类平台”“三支队伍”“三种资源”为支撑,打造特色的“五位一体”两链融合新生态,不断激发教师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活力,深度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和西安市“双中心”建设。
1. 以“三项改革”为引领激发成果转化新动能
围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试点”,学校拟定了《西北大学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办法》,健全和明确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组织架构,明确职务科技成果不纳入国有资产管理,建立风险防控机制,1500余件科技成果成功实现单列管理。
围绕“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出台《西北大学教师职务评聘办法》,增设社会服务型序列,并在“一院一策”改革框架下引导院系建立多元化成果转化评价标准。目前已有2人取得教授职称,3人取得副教授职称。
围绕“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拟定《西北大学“技术入股+现金入股”出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明确出资来源、规范收益及处置细则,实现校企利益捆绑,保证完成人全程指导和参与成果转化,同时有适量资金补充,降低失败风险。
2. 以“三类服务”为动能搭建成果转化新体系
全链条服务:学校在将职务科技成果不纳入国有资产管理的单列管理框架下,探索形成从成果培育、孵化到转化的全链条20余项制度,在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服务保障、评价激励等方面进行全面制度和机制创新,为教师成果转化提供全流程管理和全方位服务。
专业化服务:学校从专业化角度设计了专利申请前评估、科研项目全流程管理、职务发明所有权改革等措施,及时披露职务科技成果,加强高价值专利培育。
截至目前,重点技术领域布局高价值专利组合13个(包含专利281件),其中电子信息领域专利组合7个(205件)、能源化工领域3个(66件)、生物医药领域3个(10件),电子信息领域专利件数占比73%,能源化工领域占比23%。
定制化服务:建立成果转化“一院一策”“一人一策”机制,结合企业和科研团队需求,量身定制成果转化模式。
以“赋权+约定收益”模式,将成果转化权赋予科研团队,约定转化成功后按比例享有收益。“丹参素异丙酯创新药物研究”成果在该模式的支撑下,已成功吸引2000万元投资,进入临床前标准化GRP研究。
以“让权+现金”模式,将成果所有权让渡给科研团队,在学校收取科研成本补偿费用后,由团队进行后续转化。“早期乳腺癌诊断试剂”技术成果以930万元实现转化。
以分阶段“许可+孵化”模式,打造学校、企业与科研团队转化共同体,降低企业压力与风险,提高转化成功率。“抗污染过滤膜及含油污水分离净化技术”研发团队和投资企业在秦创原总窗口成立公司,团队占股51%,技术成果以1200万元合同额实施许可,且约定将转化收益奖励继续用于技术孵化和放大实验,允许分阶段支付许可费用。
以“许可+入股”模式,由企业向学校支付技术许可费用,科研团队以转化收益入股方式与企业联合成立公司,后续收益归科研团队所有。“二氧化碳咸水层地质封存”成果以1000万元实施转化,科研团队与投资企业联合组建公司,开展10万吨级二氧化碳咸水层地质封存,推动建立全流程、系统化、可复制推广的CCUS商业模式,开创了与民营资本合作开展CCUS工程建设的先河。
3. 以“三类平台”为载体构筑成果转化新生态
成果孵化平台:引入商业化模式,学校与地方政府和专业化公司合作建设西北大学科技园,搭建“一园三区多基地”发展格局。已建设咸阳园区,沣东科技孵化器和长安产业加速器。
校企合作平台:建立校企协同创新平台。与延长石油、陕西功能食品工程中心、西安金磁纳米合作共建“四主体一联合”新型校企研发平台。延长-西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模式作为“四主体一联合”新型模式代表,入选国家发改委《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百佳案例》。建设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与巨子生物深度合作,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助力巨子生物成功在港交所上市。
成果推广平台:以秦创原成果发布平台为核心,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在高校成果空间、科技大市场等线上平台以及秦创原总窗口、成果展、校企对接洽谈会等线下渠道对筛选后的科技成果进行推介。通过推介,宫永宽教授技术成果成功实现千万级转化,并在秦创原成立公司。
4. 以“三支队伍”为依托壮大成果转化新队伍
技术经理人队伍:拟定《西北大学成果转化技术经理人管理办法》,打造“省—校—团队”三级技术经理人队伍,举办科技成果转化技术经理人培训班3期,培训教师百余人次,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已有1人获得省教育厅省级技术经理人称号,6人取得西安市技术经理人执业资格。
企业兼职队伍: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开展技术研发,出台《西北大学教师校外兼职管理办法》,规范兼职行为。
关正辉教授长期受聘陕西莱特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技术顾问,为企业解决材料合成和产业化关键技术难题,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OLEDRed-Prime材料,实现了材料的规模化量产,协助企业成功在科创板上市,打破了国外对生产OLED面板所需的终端原材料的垄断,解决了我国显示领域发展的重要卡脖子问题。成果获2022年度陕西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科学家+工程师”队伍:梳理校内应用研究清单,鼓励已和企业有良好合作基础的教师与企业共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打造校企联合科技创新团队,前期培育的60余个团队中已有25个入选秦创原省级“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项目,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绿色环保、人工智能、现代农业、生命健康等多个领域,成为企业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
5. 以“三种资源”为支撑盘活成果转化新资源
微种子基金:按照“无偿使用、定期归还、循环投入、滚动发展”的原则,设立“西北大学微种子基金”,并从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中动态补充,重点支持孵化学校优秀科技成果,目前已累积517万元。
专硕指标配给:对承担应用研究的教师给予专业硕士研究生指标支持。学校对在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大额在研横向科研项目、大额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专用项目等四类项目配给专硕招生指标1个/项,目前已累计配给指标百余个。
社会资源:充分挖掘陕西各市、县资源,发挥科研优势,结合地方产业发展,与市、县政府共建地方工作站、飞地科创中心等合作平台。截至目前,学校已在佳县、柞水等10个市县设立地方科技工作站,与铜川市共建飞地科创中心。
秦创原建设以来,学校共申请专利1067件,其中发明专利993件,实用新型70件,外观设计4件;获授权专利1051件,其中发明专利896件,实用新型149件,外观设计6件。
成果转移转化1500项,合同额5.2亿元,以转让、许可、作价入股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66项(科技成果97件),合同额2842.6万元;实施2项千万级成果转化。转化项数和金额显著增长,许可数逐年增多,转化方式更加多元。
紧密围绕秦创原“两链”融合部署,多领域跨学科组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入选省科技厅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25支;获批秦创原引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项目12项。在秦创原总窗口孵化科技型企业14家,吸引春种基金投资1210万元。
2024年6月以来,西安市科技局开始发布2023年西安市秦创原系列典型案例,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生态营造、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科技产业培育等五方面遴选秦创原建设典型案例,系统总结西安市秦创原建设成效,持续彰显示范引领作用。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uCTVKr9cG4qwueQxHz6Gb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