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交流 > 创新论坛 > 正文

陈军等三位教授做客我校”创新论坛“

浏览量:时间:2018-10-15

2018年9月21日,由我校科技处、科协主办,生命科学学院承办的“西北大学创新论坛”第四百四十三讲、第四百四十四讲和第四百四十八讲在西安宾馆二楼百花厅校区举行。陈军教授、胡理研究员和许晓鸿研究员应邀为师生做了题为“Empathy for distress in humans and rodents”“疼痛共性与疼痛敏感性关系的研究”和“Neural control of Innate behaviors and Motivation”的报告我校相关专业师生代表参加了报告会。 

在报告中,陈军教授首先介绍了共情的研究历史和最新进展。共情在传统上被认为是人类感受、理解和分享他人情感的一种独特能力,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主要特征。然而在近期的研究发现中,啮齿类动物和其他物种的疼痛共情极大地挑战了这个观点。接着他又介绍了他们实验室发现大鼠在与同笼大鼠社交30分钟后,疼痛共情可长时间存在的现象,并探查出内侧前额叶参与其中,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一个与疼痛共情有关的神经网络环路。他们的发现为研究情绪共病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型和研究思路,为认识脑功能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

undefined

胡理研究员在报告中先分别介绍了共情Empathy和疼痛敏感性Pain Sensitivity的概念、研究方法以及最新进展。他和团队的研究招募了150名健康大学生参与实验,采用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和经典共情范式测量个体的共情能力,采用激光刺激和冷痛仪测量个体的疼痛敏感性,并采用多个问卷对个体的疼痛认知、人格特质和情绪状态进行了测量。他们的结果中,激光痛和冷痛相关的疼痛敏感性指标均表明,个体的疼痛敏感越高,情绪共情能力越强,即越怕疼的个体越能受到他人疼痛的感染。这预示着个体的疼痛敏感性与共情能力存在共变关系。他们的发现不仅有助于进一步考察疼痛共情的神经机制,还为探究低水平感觉功能与高水平社会认知的联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undefined


许晓鸿研究员在报告中介绍了她的研究组通过实验发现,使用光遗学方法刺激雄性或雌性小鼠的内侧视前区(medial preoptic areamPOA),均能够诱发出小鼠的骑乘交配行为(male-typical mounting)和母性行为(female-typical pup retrieval)。通过对自由活动的小鼠进行钙信号记录,发现小鼠在这两种行为产生时,均能增加小鼠mPOA的钙信号强度。若在小鼠进行这两种行为之前,使用光遗传抑制mPOA神经元,则会发现这两种行为消失。随后的研究发现与这两种行为相关mPOA神经元均具有雌激素α受体。这些发现为了解两性mPOA的解剖学差异会导致两性行为的差异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undefined


报告结束后,陈军教授、胡理研究员和许晓鸿研究员还与在场师生进行了研讨交流,分享了他们丰富的科研经历,获得了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