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上午,由我校科技处、校科协主办,城市与环境学院承办的西北大学创新论坛第一千二百四十四讲暨120周年校庆年系列活动在线举行。宁波大学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因子与风险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PI葛体达研究员应邀作了题为“碳(13,14C)同位素标记技术在稻田土壤碳循环研究中的应用案例”的学术报告,报告由王俊教授主持。
葛体达研究员通过对四种典型的碳同位素标记技术研究案例进行介绍,量化探究了碳循环在生态学领域的意义。葛体达研究员首先介绍了13/14C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标记形式,并且对水稻光合碳的土壤传输与转化效率进行量化,揭示了光合碳的输入抑制稻田土壤原有有机碳的分解规律。随后葛体达研究员介绍了通过对土壤微生物进行同位素标记的方式,明确了稻田土壤固碳功能微生物cbbL的数量,揭示了土壤微生物光能、化能自养固碳的双重协同机制。葛体达研究员阐述了直接添加外援碳后,稻田土壤外源碳矿化的元素计量学响应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受资源的C:N:P元素的计量学平衡的调控;同时通过探究多碳源体系底物的矿化、周转,明确了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利用策略。最后,葛体达研究员介绍了团队的碳同位素脉冲标记平台及其与其他技术的耦合应用,并对13/14C同位素技术利用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报告结束后,葛体达研究员同与会师生就报告中涉及的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
葛体达研究员作报告